神堂学校自成立到现在不断发展沿革,经过数次新建、数次搬迁,现座落于新安县东北边陲与孟津接壤的农贸重镇神堂村。
据王氏宗谱记载从六世孙王景学在王氏祠堂办“平民私塾”,崇祯七年王养元办“寨保书屋”,清康熙甲午年九世孙王治、王济兄弟办“沟西书院”,王氏十一孙王壂创办“神堂下院书斋”,光绪十三年王崇创办“神堂书院”,到民国十六年地方绅士王书彦聘请名师举办“国民神堂小学堂”,可谓人才济济、历史悠久。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受政治运动影响,但神堂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培养后代,全村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建校兴校方面,新建三次、搬迁两次。在建校的过程中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占地面积:由清朝初期的几孔土窑到民国时期的 4.5 亩, 到 1972 年的 9 亩,又到现在的 19 亩(包括幼儿园);建筑面积:由民国时期的 480 平方米,到 1972 年的 760 平方米,到如今的 3670 平方米; 学生人数:由民国时期的 200 多名到现在的 600 多名;教师人数:由民国时期四五名到现在的 40 多名。
现在的神堂学校环境优雅,规划合理,是一所美丽的花园式教育场所。校园文化,“六室”建设一应俱全,各种教学设备应有尽有,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特色办校、课改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和“修德、强能、健体、育美”的校训。在王同校长和梁新阳校长的带领下正努力构建“心态阳光、体魄健康、心灵美丽、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团队,积极推广素质教育,向一流的现代化强校迈进。
回眸神堂学校历史,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算起,至今有 400 多年,从清康熙甲午年算起,至今有 300 多年,如果从民国初年算起也有百年历史。由此,神堂百年老校名不虚传。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节 明清时期
穿越时光隧道,走过艰难沧桑。神堂小学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 42 年间(1614年)。据王氏宗谱记载,王氏第五代子孙王应成(又称王黑子),被封为大明保国财主,授光禄寺署正(级别相当于正六品官),此时王氏家族已达鼎盛时期。真是:“家业日充,声价日隆”。六世孙王景学随堂叔王应成在京城做官,到明朝泰昌年间(1620年),明王朝却江河如下,农民起义相继发生,次年王景学协子王鹊(字右台)告老还乡回家安居。以七世孙王鹊为主经营粮食生意收入颇丰,在神堂一带广置田地千亩之多。随着李自成攻陷洛阳,为辟战乱便于土地耕种,他在神堂沟北建宅数所。据传当时寻长工多达千余人,为拢络民心为其安心种地崇祯二年(1628年),王鹊特地把在京城读书的儿子王养元招回故里任塾师长,在王氏祠堂兴办平民私塾。生源主要来源于王氏子孙和种地户子孙,且不收学钱,博得民心颂赞。到崇祯六年,黄河结冰,高迎祥,李自成军乘机南下,新安县以东,大户先遭重创,对王氏名门旺族无疑是如鲠在喉。为辟战创,崇祯帝号召子民筑寨自保,王氏族人以王养元为首,节衣缩食,于崇祯七年(1634 年)动工历时 2 年。在神堂沟北与沟西之间土岗上修筑寨堡一座,该寨长约 700m ,东端是唯一进出门口,中间为过道, 两边土窑数十孔,磨、碾、井、粮一应俱有。据《新安县志》载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军攻陷新安之后,进军入神堂时久攻未开,王氏家族百余人登寨避难逃过一劫。为了安全期间,同年冬天干脆把私塾也搬进寨堡中,时称“寨堡书屋”。
据王氏宗谱记载清朝康熙甲午年(公元 1714 年),王氏家族在明末战乱后又恢复鼎盛,人旺财旺,家丁兴旺,王氏九世孙王治、王济兄弟二人学业有成自筹资金办学,在神堂上沟西(现王信贤家老宅)寨堡对面沟边,挖宅一所,土窑五孔,院墙门楼一应俱全,时有学生百余人,来自边远五个村庄,多是富家子弟,称沟西书院。
清嘉庆年间(公元 1818 年)王氏十一世孙王壂在京城做官,因当时时势动荡,返乡从教,把此生积蓄投入建校孙都、小庄、神堂均有他投资兴建的学校“神堂下院书斋”(现沟北王松汉家老宅)是他所建。他最大贡献是又续《王氏家谱》二十八字,即:
神堂学校古往今来,英才辈出,文墨者济济,光绪十三年(公元 1899 年)王氏十代孙王崇才华横溢,名满豫、冀、鲁、晋等地,于 1899 年出资创办神堂书院,受到时任知县言有章嘉奖,赏地五亩。
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由保长出头摊派到各家各户在王氏老校舍西边打土窑数孔(王岑子老宅)又垒了院墙,盖了门楼,扩大了办学规模,后民国政府改名为“神堂学堂”,当时学制为初级 4 年、 高级 2 年, 小学修业为 6 年, 由于政局动荡,军阀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教育事业将临崩溃,逃荒要饭居多,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 50%。
第二节 民国时期
一、村中私塾(1912—1949)
民国初年,虽遭土匪、刀客、军阀、战乱袭扰,但是勤劳智慧的神堂人以农为本耕读传家。举办学校,从未间断,上沟西中间有一所土窑院,里边打成四五孔大窑,几百年了,至今神堂人还叫它学窑。远的不说,从民国初年说起,曾聘请过养士[学者]李献化、大书法家张鼎甲、孙都秀才王联堂,本村才子王玉甲先后在这里教读四书五经, 1936 年后学校搬到沟北王松汉家闲院里聘王国荃(秀才),招收全村学子并有外地学生,数年后教出很多有名气的学生如王枢谈、王云汉、王崇、山神庙苏官子等人,王云涛、杨逢朝、杨逢召、王松茂——也都是他的门生。 1936 年王国荃年老离教从医,又聘请王国荃的高徒王章九继续在沟北教私塾,学生很多,神堂私塾名震新安。
二、民众学校的成立和国民小学的兴建
1、民众学校的成立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神堂人王云涛和私塾师王章九经过新安县政府的培训回村撤掉私塾举办新学,称“民众学校 ”。校舍仍借用村民王云庆家的闲窑院,新招收全村学生六、七十名,教材是县上发放的民众课本, 分高、中、初三册,内容多是与抗日有关的文章、诗篇,也有自然科学知识。有时王云涛还给大学生抄一些报纸上的抗日文章、红军游击战的新闻,让学生诵读,学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一改过去私塾学校的死读硬背老坐教室,单一学文的方式。除学文化课外,又增添了体操、唱歌、课外游戏等科目。学校既有朗朗读书声,也有嘹亮的抗日歌声,学生学习生活十分活跃。
1939 年冬王章九老师不幸病故,村人把在养马观教学的本村人王维中邀请回来任教师, 1941 年王云涛全家搬到白龙庙居住,不久又当上保长,离开学校。村人又聘任本村沟南老教师王建堂到校任教,这时在小官庄上私塾的学生都回到神堂新学就读。学生增加很多。这年荒旱严重,办学经费难筹,可是他们乐道敬业,因陋就简,勤苦办学,教材选用当时国家编印的国语,常识,算术等教科书,大学生增添历史、公民、文选等书,他们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教育学生读写、讲用、达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经常进行测试比赛,榜示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学生学习勤奋、进步很快、得到村民的好评,也得到当时县政府的支持,县督学赵某多次到校督察,并建议再建新校舍,民众学校改为国民小学,报县政府备案。
2 、国民小学的兴建
民众学校,学生不断增多,校舍破落,教室窑洞狭小,光线黑暗,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心身健康成长,又制约教师的教学,必须再建新校舍。1943 年县政府要求各保要建立一所国民小学,神堂村与小庄是一保,两下争战主校,争着建校,神堂村民积极行动,学董们经过研究,决定另选地址再建新校舍,过去民众学校没有正式校长,都是老师学董们商量办事,这时推选村民王鼎岑为校长兼建校负责人,报县政府备案。学董王作宾、王云庆、王琪光、王东汉等人积极筹划建校的用工、选料、设计、规划。村民群情激昂,很多人自愿献工、献料。学董王作宾无偿献出耕地四亩半,作为建校基地,受到当时县政府的表彰。建校经费保里统筹,聘包沟高手匠人游旺子承建,不久建起两座教室,紧接着又盖起一座两层楼房,建筑面积高达 480 平方米之多,又打了四孔土窑。新校建成,学校召开村民大会庆贺,县督学曹同甫在大会上讲话,褒扬神堂村民兴教办学的积极精神,值得全县向其学习,宣布神堂“国民小学”成立。
校舍建成,国民小学成立,王鼎岑校长,又聘请王枢谈、北冶人王欣来校任教。这时学生发展到近百名,教师四五人,已有女生来上学,如王流芳等(解放后在北京某医院工作),学生分级分班上课。新安县国民政府,给学校发送一块木制大匾,上刻“礼义廉耻”四个大字,下署蒋中正题,挂在学校大门楼上。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要求学校向学生进行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教育。并提出“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口号。
这期间,学校还扩办了妇女识字班,全村有 40 多名青年妇女,参加学习。同时,陕州专署专员欧阳珍来检查学校,中岳乡 20 个保小学包括妇女班集中中岳村,欧阳珍检阅后还讲了话。神堂小学和妇女班也参加了检阅。
1944 年 4 、5 月间日寇入侵豫西,新安沦陷。为避日祸,学校散掉。
1945 年 8 月日寇投降,抗战胜利,全国失地收复。冬天村中群众,学董又聘请王维中为校长重新开学, 1946 年初又聘请郑涧桥等几位老师任教扩办了高级班,教材仍是当时国家编印的教科书。
第三节 建国前期(1949—1979)
(1)沟南老校
1948 年新安县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安县人民政府在白墙学校举办新安县第一期师资训练班,结业后,人民政府对参加学习人员按各地需要和个人志愿,委任校长,分派老师到县域各村组织开学。委任范赞练为神堂学校校长。王延胜等为教员到神堂、小庄宣讲共产党的办学宗旨、开学办法,群众积极支持开学。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有了好转,穷人家的孩子也进了校园,适龄儿童基本全部学, 1949 年初,范赞练调到高村,北沟王在镐来任神堂校长,又聘北冶人杨玉如、杨策叔侄来任教师。杨策是青年,有艺术天才,到校即组织音乐队购买洋鼓洋号,当时在农村很新鲜,学校办得颇有声色。王在镐走,赵象贤、贾芳林、相继任校长,他们按照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积极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农忙放假,农闲开学。学校还组织秧歌队、歌咏队,编写快板、诗歌等节目,利用群众集会,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如反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运动,都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学校把毛主席给延安抗大的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写在学校的大门口两侧墙壁上作为校训。毛主席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号召,又提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要求,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学习,成为学校长期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中心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新一代学董王清生,王义聚、王天西等人,办学积极性很高,他们不辞劳苦,积极支持学校,实为学校后勤。这段时间学校有较大发展。学校扩建了高级班、继而改名为“神堂完小”,1956 年五头初中办起来,第一届招生,神堂完小被录取新生人数比率较高,更激起神堂人的办学积极性,学校里边的土窑住着不安全,又建起了两座教室。
1956 年学校编制改革,官岭、望头、党家沟、胡张沟、小庄、神堂为一个大校口,统归神堂领导,贾放林调走,王保成调到神堂任校长,毛安常任教导主任,校风学风正常,教学工作稳定。
1957 年整风运动,神堂学校有几个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78 年以后平反,恢复工作)。1958 年春林克顺到神堂任校长,教师们经过整风运动,思想冲击很大。学校教学秩序不正常,不久林克顺调走,王从明调到神堂学校任校长。
1958 年夏天,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兴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开始,学生也全部投入运动中,大队公社不时的派学生干活。学生曾集中神堂村砍伐树木,用以烧捂木灰,做大炼钢铁燃料。有时让教师领着学生往山下炼铁工地上背、送粮食。不参加劳动的师生,仍在学校坚持上课学习。在大跃进的风潮下,学生要又红又专,不能光读书。在群众实行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学校也立了大灶。大一点的学生都吃住在校,一切行动军事化。
1959 年,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960 年夏,为贯彻“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神堂大队联合小庄大队、党家沟大队在神堂街又办起了民中分三个年级三个班,神堂大队长赵中兴任校长,聘王云汉、胡春光等任教师,校舍利用神堂集上旧街房,在三个大队支持下学生勤工俭学又建起一座两层约 120 平方米楼房作教室,学生来自附近各村,达 200 多人。 1961 年春自然灾害严重,上级政府指令学校除小学六年级和一二年级学生坚持上课外,别的年级一律停课渡荒,民中砍掉。
1962 年,灾情缓解,小学又全部开学。王维中、王静江都从外地调回神堂,这段时间学校教学工作稳定,成绩显著,1963 年王维中被评为县模范教师。在神堂群众的要求下,党支部领导下,民中又从新办起来,王维中、聘北岳人王传绪教民中,又在校内扩建两座砖木结构的新教室,1964 年王聪明调走,郭良来神堂当校长,学校形势仍然很好,1966 年夏季,五头初中招生后,未通知录取新生入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原来的一套全被砸烂,神堂学校受到一些冲击。学校分“红造”和“八一”两大派,在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思想路线的声浪中都离开讲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生们冲出课堂闹革命,后经中央三令五申“复课闹革命”,学校改名“红旗学校”,后来招生制度改革,上级分配指标,学生老师共同推荐应届毕业生升中学,这年上级布点神堂小学戴帽招两班初中一年级。 1968 年冬季,政府布置教师全部返回家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本村在外地工作的教师都回到家乡, 1969 年初经神堂党支部领导和本村干群推荐,回村教师全部任用。王之化为校长,学校开了学。学校有公办教师,也有民办教师,学制改为初中二年、小学五年,教学课程除文化课外,又增加了学工、学农、学军。大队给学校拨地七亩,为学生学农基地,学生曾在地里裁种稻子、玉米、育树苗,学生也学到一些种植知识和技术。学军教学,学生每人做一支木枪,做几个木头手榴弹跨在身上。体育教师按班级编队,进行训练,练队形,学刺杀,曾到五头参加公社检阅。学工在沟南砖瓦窑参加劳动。 1971 年王之化调走,杨振南来神堂任校长,那时,神堂大队搞农业学大寨,大搞水平梯田,不断要求学生参加平地劳动,学生文化课教学学习时有间断。1973 年 7 月杨振南调走,有李培森主任代校长,后来 1974 年 8 月张如东调来任神堂学校校长,李培森仍为教导主任抓教学工作。
(2)神堂老校
由于 1972 年上级提出“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造成师资贫乏,特别是校舍不够用,原学校地基所限,无法扩建,神堂党支部鉴于这种情况,决定在神堂集上另选地址,再建新校舍,村支部书记王化行担任建校领导组长,王欣子、王志宏为副组长,由上西、下西、沟南、沟北东四队、及大、小关庄、楝树凹、马家坡 12 个生产队长担任组员,建筑材料靠各生产队筹物筹工,一部分靠大队副业筹资用不长时间建成。该校占地九亩,南边为六个标准教室,北边是二十孔砖鼓窑,为教师办公室,总建筑面积为 760 平方米, 于 1973 年秋投入使用。初中生先搬进去,后又续建两座教室,小学高年级也搬进去,小学初年级仍留在原校。
1974 年根据神堂周边各大队学生需要,上级决定在神堂新校开办高中班,时称“五七高中”,是年受“张铁生”交白卷及实行贫下中农推荐免费上大学的影响,教学质量无敢问津,直到 1976 年 10 月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1977 年—-2014 年)
1977 年十年动乱结束后,神堂教育和全国一样,教育春回大地。特别是 1978 年 12 月 18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学校在校长张如东,主任李培森、张秀文、王清江等带领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为人师表”、“学雷锋勤工俭学”等活动,特别是给知识分子平反昭雪,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曾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特别是教学质量位居县、乡前茅。曾一度走向辉煌。
1986 年至 1994 年神堂学校曾一度走入低谷。其原因有三:①办学条件低下,造成中学班多人少,占居神堂街北原中学校舍,而小学沟南校舍年久失修,全是危房。学生分布沟南、沟西、南坡、街上、下西五个教学点(多是租赁民宅)。主校设在街北初中院内,仅有四、五年级两班学生,给管理造成诸多不便。②中小学分开后因财产纠纷两校不团结,特别是师资奇缺,小学只有一个公办教师任校长,72 名学生,分五个教学点,只有两名民办教师,其他全是代课教师或私人办学。因以上原因,造成学校曾一度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外流严重,校长教师不能安心工作。1988 年—1995 年 8 年换了 7 名校长。
到 1996 年 7 月神堂初中停办时,神堂小学仅剩 72 名学生,没有 1 名公办教师,无奈只得推荐民办教师(兼教导主任)的王同老师代神堂小学校长。
是年正是中央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局检查迎验之年,当时迎验的口号是硬件、软件一齐上。为了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王同校长审时度势,内抓管理、外塑形象。首先从硬件着手,因神堂学校校舍属文化大革命初期产物。由于十年动乱,只建了住室、教室,其它皆无,实属半拉子工程,为迎验只有借助外部力量。
1996 年 5 月王校长根据当时学校实际情况撰写了一篇通讯《请关注贫困的神堂村》邮寄到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 该篇原文如下:
请关注贫困的神堂村
河南新安县神堂小学校长 王同神堂小学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二十公里处,与孟津交界。土地脊薄,没有矿藏,水源奇缺,没有任何企业,经济困难,文化落后。虽然党和政府多方支持,仍不能解决这里的根本问题。
神堂村总人口 1437 人,共 342 户,特困户约占三分之一。885个男女劳力,在这些人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 24.8%,小学毕业约占 40% ,未达到小学毕业的约占 35.2% ,还有一部分人实属文盲。全村耕地面积 160 公顷,风调雨顺的年景,人均总收入 252 元,一遇天旱,就说不成样了。加之物价上涨,我们这里又连续三年干旱无雨,人们只有靠出卖劳动力养家糊口,无劳动力的人家也就成为特困户。
因地处丘岭山区,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集资建校实属渺茫。无奈,学生们只得在清朝时期建的房子里坐着民国时期的桌子,学着现代文化知识。现在,我校有 195 名学生,男生 93 人,女生 102 人,分 9 个教学班,五个教学点。主教学点有 3 个班其它 6 个班都分布在它的周围,分散原因是无校舍无桌凳。四个分校有 3 处都是借用民房,有两处的学生们在将要倒塌的破窑洞里就读。一个破门板坐 9 个学生当课桌用,主校 3 个教室又年久失修,教室墙壁东倒西歪,一下雨,教室里到处漏水,学生只得坐在房檐下或临时借用几天民房。作为校长的我,在提心吊胆中工作。教师住房一遇大雨,屋漏无干处,四名教师仅在一间 12 平方的小屋办公和住宿,由于学校条件差,公办教师请不来,所以我校 13 名教师中没有一个公办教师,只有两名正式民办教师(校长和教导主任)、每月工资仅 106 元,其余的教师月工资仅 60 元。这样一来,我校 13 名教师的月工资总和仅相当于两名公办教师的月工资。由于我校全体教师能精诚团结,艰苦奋斗,教学成绩并不落后,在全乡 27 所学校中,名列上游。在 13 名教师中只有校长和教导主任是男教师,其余 11 名均为女同志。原因男教师每月几十元钱,养活不住一家老小,都走了。作为一名校长,同样让我头痛的是辍学儿童不断出现,尽管学校免了他们的学费,但多数学生又因交不起书费而失学。校方无能为力,只好望洋兴叹。去年统计,我校就有 10 名儿童辍学,由于上海有些单位相助,虽有几名复学,但现仍有 5 名失学儿童,还有 13 名学生(王爱玲等)因书钱难筹将要辍学,我校虽然尽力想让这 19 名特困生入学,但由于缺钱,实在是困难之极。
此信在上海引起强烈反响,首先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播放,接着于 1996 年 5 月 28 日在上海《希望报》刊登。得到上海多家单位和个人救助。首先是上海普陀药业经营总公司, 总经理陈朝维于 1997 年 7 月 6 日带领党员干部一行 70 人来到神堂小学捐赠神堂小学办学金一万元,资助神堂小学 18 名特困学生助学金 7200 元之后,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募集 4000 元。上海市玉佛寺爱普法师净资教育基金一万元。特别是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干部学校,以团支部书记夏良为首,支部委员王珏、朱琼奕等开展的“爱心再献、千里送温暖”的活动。捐资捐物,嘘寒问暖,曾四次来到神堂小学,给师生们带来书籍、文具、衣物等。大力支持了神堂小学教育,神堂小学用这些善款整修、粉刷、硬化了校院,翻修新盖了四室(图书室、体育室、器材室、教育室)上海远洋货轮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强个人出资万余元给神堂小学兴建了一个图书室,存书高达两千余册。到 1997 年冬顺利的通过国家验收,神堂小学被评为市级普九先进单位。校长王同于 1996 年 9 月 10 日被评为国家级第四届“希望工程”园丁奖。
由于上级领导重视,上海各界支持和帮助加之新安县目标教学课改的兴起,师生精诚团结,到了 1998 年学校逐渐走向正规。新一届学校领导集体以校长王同为首,办特色学校,搞创新管理,以“家长满意是学校的生命,社会满意是学校的成功”为办学宗旨,重新拟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确立“修德、强能、健体、育美”为校训。“团结、严谨、求实、奋进”为校风。“文明、和谐、务实、创新”为学风。
把“创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校,课改兴校,质量强校”的育人标准,办学目的是“让每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有一个成功与幸福的人生”。教师以“靠德才兼备上岗”。在目标教学中,学校提出“向课堂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向教改要质量”的课堂要求。并开足开全所有课程,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家长学校开办,实行: “一长两校,一师两用,两校并举,共同提高”的办校宗旨。到 2001 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连续获得全乡五个第一名。学校成为洛阳市文明单位,河南省家长学校先进单位,由于学校变化大,质量高,外流学生回来了,周边村群众也把孩子送到了神堂学校就读,学生生源巨增。由 1994 年的 72 名到 2001 年猛增到 478 名。
由于校舍是文革时期的产物,速成砖木,日月复始,历尽风雨之沧桑,危房复辙,断瓦秃垣严重,险情不断出现,被县教委查封。加之生源巨增,难纳莘莘学子,看来,再建新校已是迫在眉睫。上级领导极其重视, 2002 年 7 月时任县教育局局长韩经权,曾三次到神堂学校考查并拨危房改造款 10 万余元支持建校。 经镇、村多次研究决定另选新址建校,广大群众一呼百应。村支书王信贤,村长王万子,校长王同带头在老校东北方,征地 17.6 亩。校长王同率先垂范,动员社会贤达慷慨解囊。仅五天时间捐款达八万余元,为褒奖集资建校的单位和有识之士,现将名单附注于此:
神堂小学 2002 年建校捐款光荣榜
一. 捐款单位:
捐款单位 | 捐款金额 | 捐款单位 | 捐款金额 |
---|---|---|---|
五头镇政府 | 5000 元 | 五头中心学校 | 3000 元 |
五头财政所 | 700 元 | 五头计生站 | 500 元 |
五头一中 | 300 元 | 五头二中 | 300 元 |
五头三中 | 300 元 | 五头工业办 | 200 元 |
五头粮所 | 200 元 | 五头书店 | 200 元 |
二郎庙村校 | 600 元 | 北沟村校 | 300 元 |
党家沟村校 | 300 元 | 胡张沟村校 | 300 元 |
王府庄村校 | 400 元 | 望头村校 | 300 元 |
尚庄村校 | 200 元 | 河北村校 | 200 元 |
仓上小学 | 200 元 | 五头小学 | 200 元 |
胡沟小学 | 200 元 | 梁村小学 | 200 元 |
亮坪小学 | 200 元 | 庙头小学 | 200 元 |
马荆扒小学 | 200 元 | 马头小学 | 200 元 |
仝沟小学 | 200 元 | 大洼小学 | 200 元 |
菜庄小学 | 200 元 | 神堂新生教堂 | 200 元 |
小庄小学 | 100 元 |
二.先进个人
捐款人 | 捐款金额 | 捐款人 | 捐款金额 |
---|---|---|---|
董占国 | 10000元 | 王泉水 | 2000元 |
王信贤 | 1000元 | 王同 | 1000元 |
王万子 | 1000元 | 王相林 | 1000元 |
王占营 | 1000元 | 王占奎 | 1000元 |
王玉章 | 1000元 | 王学新 | 1000元 |
王涛子 | 500元 | 王志灵 | 500元 |
王电明 | 500元 | 聂国锋 | 500元 |
宋妞 | 500元 | 王稳子 | 500元 |
黄建周 | 500元 | 李小伟 | 500元 |
王志成 | 500元 | 赵延玲 | 200元 |
王建周 | 200元 | 王学强 | 200元 |
王好贤 | 200元 | 姜文科 | 200元 |
张志良 | 200元 | 王小巧 | 200元 |
王化南 | 200元 | 王双 | 200元 |
王北辰 | 200元 | 王会营 | 200元 |
白进国 | 200元 | ||
捐款 100 元者:王春环、王兆贤、付风霞、袁林、杨运通、王书克、范秀鹏、王雪飞、王菊花、孔小平、王爱红、王娟、王一统、王忠信、王相贤、杨占营、张建伟、王海亮、王富来、王文涛、李桃玲、王天寿、王相子、王红林、张桂先、王红伟、王占北、王长海、王振贤、王孝、黄蒿子、王文寿、毛满仓、王小久。 捐 50 元至 20 元者 672 人, 20 元以下 480 人。 共计捐资: 80525 元 |
王校长又以《希望之光惠神堂》为题,邮寄给上海玉佛寺爱普法师。经爱普法师转到香港慈善基金会,会长陆志华手中。后又经军旅作家,新安籍柳山朵政委牵线搭桥,经陆志华会长介绍,我们又和香港愍生讲堂取得联系。以演慈法师为首众法师净资 12 万元,为感谢香港愍生讲堂和众法师对中原教育善慈,洛二师教授段星灿作诗教育。由王云汉书写装裱后赠送给香港愍生讲堂悬挂保存。现只抄录部分几首如下:
①赠给香港愍生讲堂众法师
碧海青天,佛法无边。慈善祥云,照临新安。援助教育,学子惠沾。邙山巍巍,洛水潺潺。滋润桃李,培养惠蘭。功德永存,万民弹冠。
天心圆月照学子,佛恩禅意惠神堂。
段星灿词,王云汉书于故乡神堂小学,癸末年九月二十二日
②演慈法师大德:
佛法充天地,慈心惠众民。恩师已永生,遗爱播芳芬。净资助教育,无私见胸襟。桃李满天下,功德永香馨。
③陆志华会长、陆邱惠南女士大德:
志华殷勤意,惠南慈善行。乡国播恩德,丹心照汗青。
④柳山朵政委:
山朵乡情殷,佳誉满新安。兴学惠桃李,助教育蕙蘭。依然烽火志,深忘鬓毛斑。天涯共明月,涧滨柳毵毵。
友:星灿诗、云汉书
癸末年九月二十二日
新校于 2002 年 10 月 21 日破土动工。
时任副县长范树英,教育局长韩经权,镇党委书记杨秋云,副镇长毛登峰,中心学校校长许建国及全体学生和家长计千余人,到会助兴。该工程历时一年,到 2003 年 9 月 22 日竣工,投入使用。主体工程建筑面积 1000 平方米。院墙 110 余米,厕所、大门、旗台俱全,四室均达省二类标准,总投资 40 万元。
竺摩法师是马来西亚佛学院院长,世界佛教名师。于 2002 年 4 月 4 日荣归佳城上天堂,是香港愍生讲堂众法师的恩师。众法师为纪念恩师的施教恩德,因此“神堂小学”更名为“神堂竺摩法师希望小学 ”。
雄伟挺拔的教学楼,地平如镜的校园,花坛中四季如春的奇花异草,无不彰显出现代化的学校气息。加之全校师生精诚团结,到了 2010 年, “神堂竺摩法师希望小学”,进入鼎盛时期,在校学生(包括学前班)高达 670 人,分 16 个教学班,教职员工, 22 人,教学质量连续十连冠。原有的北楼只有 12 个教室, 一、二、 三年级借用神堂烟站上课,安全无保障。为满足学生需求,王校长多次申请上级领导,据“十一五”期间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建设规划,以及《新安县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县政府将神堂小学整体改建工程确定为 2010 年重点工程,拟投资 60 万元,建设总面积为 750 平方米的东综合楼。全部框架结构,抗 8 级地震。共 8 个标准教室,该工程于 2010 年 5 月 11 日破土动工, 2011 年元月 5 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更加鼓舞了全校师生深化内涵,科学发展,打造特色学校的决心和斗志。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儿童学前教育质量。 2011 年在县教委贾长河局长的关心和支持下,又争得国拨资金 110 万元,在神堂小学北头(小学操场)兴建五头镇第一家国办幼儿园,该园占地 5.5 亩,预计第一期工程综合楼建筑面积 1512 平方米, 此项工程于 2011 年 3 月 27 日开工奠基。参加奠基仪式的有贾长河、游玉芬局长,五头镇镇长等领导。2012 年春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院墙、校园硬化、绿化、门岗室建设及楼内装修等。工程于 2013 年 6 月 25 日开始,2013 年 9 月 5 日彻底竣工。被新安县幼教中心接管,命名“新安县中心幼儿园神堂分院”。从此结束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统管的不协调的管理模式。同时 2013 年为了进一步缩小九年义务教育城乡差别,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农村小学教育迎接国家均衡教育验收之年,此项工作 2012 年开始,2013 年 11 月份验收结束。这项富民强校工程的开展,使神堂小学从根本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容校貌,校园文化,档案建设等方面都达到了省二类学校的标准,又修通并硬化了从神堂街通往校院的路。特别完善了八室建设(电脑室、图书室、体育室、器材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卫生保健室)。2013 年 11 月顺利的通过国家验收。神堂小字被评为均衡教育先进单位,省级《示范家长学校》。九月份又被评为新安县教育综合考核先进单位,新安县第四届中小学艺术节器乐比赛一等奖。
2014 年由于教育形势所需,五头镇合村并校。是年八月下旬,五头镇将 27 所小学合并到 8 所学校(也称学区),神堂学区由神堂小学(为主校)由:胡张沟小学、北沟小学、小庄小学、党家沟小学组成,王同校长担任学区长兼支部书记。神堂学校校长由梁新阳担任,并兼学区工会主席。由于两位校长的共同努力,神堂学校与时俱进,再创辉煌。是年九月被新安县县委县政府授于《最美乡村小学》。
8 月份,新安县第十五届少儿门球赛,荣获“金奖”。九月被县委政府授于“义务教育管理先进单位”。十月份县举行的“全民健身运动会”神堂小由百人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博得了于会领导和全体运动员的好评。
校训:修德 强能 健体 育美
校风:团结 严谨 求实 奋进
教风:文明 和谐 务实 创新
学风:勤奋 持衡 博学 精思
办学宗旨:让每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一个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办学理念:育合格加特长人才,创规范加特色名校。
办学思想:依法治校,特色办校,课改兴校,质量强校。
办学目标:创一流环境,重一流管理,办一流学校,质量强校。
神堂学校校歌《放飞希望》
邙山起舞金水欢唱,千年学府桃李芬芳。
学校像天宫的楼阁啊!神堂,神堂我可爱的家乡。
修德,强能,健体,育美,团结,严谨,求实,向上,
今日雏鹰磨练双翅,明天放飞希望翱翔。
噢!神堂,神堂可爱家乡。
和暖阳光洒满校园,朵朵蓓蕾含苞待放。
神堂我亲爱的母校啊!母校,培育我们茁壮成长。
文明,和谐,务实,创新。勤奋,持恒,博学,向上。
今日雏鹰磨练双翅,明天放飞希望翱翔。
噢!神堂,神堂可爱家乡。
作词:王同 作曲:汪玥 王国贤
神堂学校沿革中大事纪要
明清时期(1628 年—1908 年)
- 明朝崇祯二年(1628 年)
据王氏宗谱记载,王氏七世孙王鹊,在王氏祠堂兴办平民私塾,生源主要来自王氏了孙和种地户子孙,且不收学钱,王鹊任私塾长。
- 明朝崇祯七年(1644 年春)
王氏族人第八代孙王养元,为辟战创,节衣缩食,带领长工和家人于 1634 年,在神堂沟北与沟西之间修筑寨堡一座自保。崇祯十四年(1641 年)为了安全其间,把私塾搬到寨堡内,后人称“寨堡书屋”。
- 清朝康熙甲午年(1714 年)
王治、王济兄弟二人学业有成, 自筹资金办学, 在神堂上沟西(现王信贤家老宅尚存)挖宅院一所,土窑五孔,院墙、门楼、厕所一应齐全,有学生百余人,称“沟西书院”。现人们俗称“学窑”。
- 清朝嘉庆年间(公元 1818 年)
王氏十一世孙王壂在京城做官,告老还乡,用此生积蓄在孙都、小庄、神堂投资建校。神堂“下院书斋”(现沟北王松汉家老宅)。他对后世最大贡献是加续《王氏家谱》二十八字,即:至诚追远维胜贤, 古来祖述通先天,千年多士溯德泽,可爱振绳笃世传。
- 清朝光绪十三年(公元 1899 年)
王崇创办神堂书院.受到新安县知县言有章嘉奖,赏地五亩。到光绪三十三年(1908 年)由地方绅士王书彦出头,其他大户资助在校舍西边打土窑三孔,扩大了办学规模,后民国政府改名为“神堂学堂”。
民国时期(1911 年—1949 年)
- 民国三年(1913 年)
因“神堂学堂”办有特色,规模扩大,推选王书彦为学董长。当时学制为:初级四年、高级二年,小学修业为六年。加之不断有西方教育传入我国,学董王书彦利用在外威望,自筹资金,垒了院墙、门楼等改善办学条件。
- 民国十六年(1927 年)
冯玉祥主管河南,他领导群众破除迷信,改新建校,推广新教学法,学校高薪聘请党家沟秀才–王国荃为学长,教学内容中西结合,也教科学、政治以爱国为主。
- 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
抗日战争爆发,是年王云涛和教师王章九经过新安县政府的培训,回村撤掉私塾举办新学,称“民众学校”。有学生百余名,教材分高、中、初三册。也学科学、自然知识。政治是抗日救国。
- 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
是年冬天教师王章九,不幸病故,王云涛当上保长,移住小庄白龙庙。神堂村人王维中应邀回村负责学校工作。
- 民国三十一年(1943 年)
是年县政府要求每保建一所国民小学,当时神堂、小庄、党家沟为一个保。经学董的研究,选址神堂沟南。因王作宾无偿献地 4.5 亩,特推选其为学董,又推选王鼎岑为校长兼建校负责人。建筑面积达480 平方米。
- 民国三十三年(1945 年)
神堂国民小学正式成立,新安县国民政府,授予校匾一块,上刻“礼仪廉耻”四个大字。校训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
- 民国三十四年(1946 年)
国民神堂小学已有女生入校,是年招收女学生 40 人,后多数参加革命。如:王流芳等,未入学妇女都参加学校扩办的妇女识字班,并有 20 名到中岳村接受陕州公署专员领导欧阳珍检阅,取得良好成绩,受到表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1949 年—1976 年)
1948 年 7 月新安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在白墙学校举办第一期师资训练班结业后,委任为校长,分配到县域各村,委任范赞练为神堂学校校长。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有好转,穷人孩子也进入学校大门,据当时资料记载,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 60%以上,王在镐任校长。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很多老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接着“大跃进”开始,神堂三年级以上停课砍树烧木炭,大炼钢铁。
1960 年学校为进一步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校长林克顺,主任王云汉等领导下,神堂村、小庄村、胡张沟村、党家沟村等出资,在神堂街南建起二层楼,神堂学区成立神堂民中。
1967 年 3 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分“红造”和“八一”两大派,老师在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声浪中离开讲台,接受再教育,学生冲出课堂闹革命。神堂学校改名为“红旗学校”。
1969 年,王之化任校长,学制改为:初中二年、小学五年,教学课程除了文化课外,增加了学工、学农、学军,曾一度学校实行半日制。
1971 年全国树典型,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赛,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神堂大队搞农业学大赛,大搞水平梯田,学生参加大汇战劳动。
1973 年春上级提出“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造成师资贫乏,校舍不够用。神堂村党支部,革委会研究决定在街北头选址新建初中一所,占地 9 亩,总建筑面积 760 平方米,该建筑于1973 年冬投入使用。时任校长张如东。
1974 年,根据“五七 ”指示精神,上级决定在神堂新校办高中班,称“五七高中”。直到 1976 年,十年动乱结束,五七高中取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1977 年—2014 年)
1977 年十年动乱结束后,神堂学校春回大地,特别是 1978 年 12 月 18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神堂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神堂学校在张如东、李培森等领导下,一度名列县前茅,走向辉煌。
1986 年–1995 年神堂学校进入谷底,原因有三:①办学条件低下 ②师资力量奇缺 ③中小学分开后,学生外流严重,直到 1996 年 7月初中停办,小学仅剩 72 名学生。
1995 年 7 月王同任神堂小学校长,正赶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迎接国家验收,学校主要是硬件建设不够。
1996 年 5 月王同校长为迎接普九国验,撰写《请关注贫困的神堂村》邮寄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上海十余家单位和个人资助,捐款、捐物达六万多元,给普九迎国验创造了条件。
1996 年 7 月 6 日,上海普陀药业经营总公司、上海房地产管理干部学校,党员干部一行 70 人来到神堂小学献爱心送温暖,捐款、捐物达三万余元。
1998 年学校办特色学校,搞创新管理,完善了各种制度,有校训、校风、教风,并第一次唱起了由王校长作词,王国贤、汪玥老师作曲的校歌《放飞希望》,学校教学成绩多年来第一次名列全镇第一。
2001 年由于学校教学质量高,变化大,周边慕之,生源居增。由 1994 年的 72 人增加到 478 人。
2002 年 10 月 21 日神堂新校舍破土动工,选址在老校东北党家沟岭上,占地 17.6 亩,建筑面积 1000 平方米(北教学楼)加厕所建设,共投资 42 万。
2003 年 9 月 22 日神堂新校北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因香港愍生讲堂众法师净资援助“神堂小学 ”更名为“神堂竺摩法师希望小学”。
2010 年,“神堂竺摩法师希望小学”学生高达 670 人(含学前班)分 16 个教学班,学校北楼仅 12 个教室, 无奈再次申请县教委领导拨资扩建。之后,在校院东边耗资 70 万元新建综合教学楼一座。该工程 2010 年 5 月 11 日动工, 2011 年 1 月 5 日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 750 平方米。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基础教育。在时任校长王同的努力下,得益于上级领导的支持, 2011 年又争得国拨资金 110 万元,在“神堂竺摩法师希望小学”北边操场上兴建五头镇第一家公办幼儿园。该园占地 5.5 亩,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 1512 平方米(综合楼)。 2011 年 3 月 27 日奠基, 2012 年 3 月竣工。神堂小学幼儿园,第二期工程 2013 年 6 月 25 日开工, 2013 年 9 月 5 日竣工。投资 60 万元,由新安县幼教中心接管,属新安县中心幼儿园神堂分园。
2013 年学校为迎接国家均衡教育验收,县政府对该校投入器材仪器折款约 40 余万元。学校自筹投资达 12 余万元,是年 11 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时任校长王同。
2014 年 8 月,五头镇合村并校。神堂小学、胡张沟小学、北沟小学、小庄小学、党家沟小学合并为一个学区。王同校长任学区长兼党支部书记(包括官岭、望头),梁新阳任神堂小学校长兼学区工会主席(包括官岭、望头)。
2014 年 11 月经王同、梁新阳二位校长共同努力,多次申请上级领导,引起县委县政府关注。教委贾长河局长二次到神堂小学调查后,决定在小学后边, 操场东北角新建餐厅一座,预计建筑面积 400 平方米,投资 56 万;操场围墙及硬化 50 万,两项工程预计 106 万左右,不时将开工兴建。
原文地址:https://wenku.baidu.com/view/e678e2ea2b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6a.html